奉啸敏

众多的工作群里每天的通知很多,也很芜杂。

不过对于比较感兴趣的东西,还是会仔细看一看的。

昨天的某个工作群里有一个征稿通知。

你知道,老奉没有太多的爱好,喜欢码两个字是不多的爱好之一。所以,自然而然地就点开了那个通知。

是市里某个管理部门发出的征稿通知。

大致内容是今年是这个管理部门成立四十周年。就这个四十周年庆典和喜迎党的二十大而举行一个征文活动。

内容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该部门的工作,推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,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。

不过,看完征稿通知之后,老奉又有点不爽了。

跟看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事件处理结果之后的感觉是一样的,喉咙被堵住了。

征稿通知有一句话:

聚焦新时代该部门职能“是什么”、“于什么” 、 “怎么于 ”……

于还是干?

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就是来不及反应。

也就是说“于什么”和“怎么于”,这两个词,无论你怎么去想都不能理解。

来不及反应之后还是会有迅速的反应。

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说该部门职能“是什么”、“干什么” 、 “怎么干 ”。

问题是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跟学校不一样,说不定“于什么” 、 “怎么于 ”是他们的正常语言,如果贸然去断定不应该是“于什么”,应该是“干什么”就显得有点武断,也显得有点坐在井底观天。

谨慎起见,我在私底下询问了两个领导。

他们得出的结论跟我的意见相同。

我跟其中的一个领导用探讨的口吻说,您应该与这个职能部门有联系,是不是跟他们反映一下?

暂时没有下文。我在等着下文。

事件述说到此为止。

下面是老奉就此事件的一些感想。

三个不。

一是不容易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你看“于”和“干”两个字的输入,不管用拼音输入还是用五笔输入,这两个字都没有较大的相同点。

所以,老奉大胆地推断一下(不一定正确)——这个征稿通知是某个年纪稍大的同志用手写输入法来完成的。只有用手写输入,“于”和“干”两个字才会如此地接近。

现在的年轻人,几乎都会用拼音输入。

而老奉这批年纪稍大又能用电脑的人,大多选择五笔输入法。

这两种输入法,是难得把“于”和“干”混淆的。

就老奉身边的实例来看,以手写输入来完成文稿操作的也不是罕见。

都是那些年纪较大,又不得不用电脑来完成文稿操作的人。

他们真的不容易,有时连开机和关机都不懂,却活生生地要完成一篇文稿的输入。

有时当然可以要年轻人来做。只不过,他们某项事物的管理者,总不能全部交给年轻人,总有亲力亲为的时候。

我猜想,这个“于”和“干”就是某个年长者亲力亲为的结果。

二是不爱学习。

电脑这个东西,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。特别是办公,几乎离不开电脑。

然而,对于60后,70后这批人,在电脑刚普及的时候,他们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。等到电脑大行其道时,这批人能使用的不多,能熟练使用的更少。

不过,总会有爱好学习的人。

身边那些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办公的70后,甚至60后,也是时而可见。这些人都是爱好学习、善于学习的人。

而,这个征稿通知的操作者,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。可见,也不是主动学习的人。

三是不严谨。

一个市里的职能部门,发出一个通知,出现了“于”和“干”不分的情况,实在不应该。

现在的单位微信公众号,经常在文章的末尾可以看到一审人,二审人,甚至还会有三审人和终审人。

那么这个通知的下发过程中,有没有一审人和二审人?

前一阵子,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的新生入学通知书上把“报到”写成“报道”,弄得新生哭笑不得,怀疑自己考上的是一所假大学。

再联想以前的高校错字,别字事件,其实都有一种急功近利在里面。

报到成报道

以前的那种慢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越来越难见了。

是可惜呢,还是遗憾呢?

2022-8-24 9:24:31

这是一张图片
加客服微信:【3304222535】开通会员,免费下载

备注:【永久会员】

请一定要填写备注,否则不通过!

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
这是一张图片